n131569

标签: 半导体

完成B+轮2.88亿元融资 新声半导体再获世运电路等增资2.69亿元

完成B+轮2.88亿元融资 新声半导体再获世运电路等增资2.69亿元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郑维汉)近日,世运电路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1.25亿元,与关联方顺科聚芯及非关联方泓生嘉诚,通过增资方式共同投资深圳新声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新声半导体”)。三方合计增资2.69亿元。投资完成后...

2025年8月14日封板复盘,收藏!!人工智能大元泵业:数据中心+华为华胜天成:

2025年8月14日封板复盘,收藏!!人工智能大元泵业:数据中心+华为华胜天成:华为昇腾计算+AI智能体特发信息:高速连接器+核电金田股份:高速链接+机器人宏和科技:消费电子+华为飞龙股份:服务器液冷+资产注入康盛股份:液冷+无人驾驶通鼎互联:光模块+数据中心山东章鼓:固态电池+机器人有方科技:算力云服务+智能驾驶大金融恒宝股份:数字人命比+金融科技长城证券:证券+期货金时科技:合作蚂蚁+储能吉大正元:稳定币+量子科技中科金财:稳定币+数字人民币京北方:稳定币+京东合作医药创新医疗:脑机接口+养老九芝堂:创新药+干细胞博拓生物:脑机接口+体外诊断南京熊猫:脑机接口+央企济民健康:干细胞+医疗器械其他电子城:半导体+资产重组冠石科技:半导体+苹果新亚强:半导体+有机硅安乃达:机器人+半导体卧龙电驱:数据中心+机器人首板预期差:有方科技中科金财南京熊猫(打首板要会看分时,7日线是防守线)策略1.市场继续维持2万成交。散户的热情已经被带动起来了。大A虐散户千百遍。三根阳线来相见。人性就是如此。但是我要提醒一下,往往成家量越大,散户越容易受伤。因为感性的动作太多了,到头来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一般你们追高的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行。今天市场发酵的还是科技,指数上蹿下跳,收盘在3666.44.这数字挺有意思。后面是不是对子顶?我认为不至于,这个位置先看一个震荡。什么时候是尾声,啥时候街角买菜的大爷大妈都开始好为人师的时候,一般就是行情的尾声了。2.今日两市成交额TOP10:东方财富,寒武纪,中国长城,海光信息,北方稀土,工业富联,新易盛,中科曙光,宁德时代,中际旭创。寒王现在靠近千元大关,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科技的巨头挑战茅子的股价。成为A股股王。期待那么一天。今日两市梯队大全:4板:大元泵业3板:烽火电子,恒宝股份,创新医疗2板:衢州发展,爱丽家居,腾龙股份反包板:华胜天成。华为升腾算力的反包了,有意思。上个月就一直跟你们强调的华为算力。3.现金封测概念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自己温故知新。4.消息面①京东美股盘前涨近3%。京东集团第二季度净营收3,566.6亿元,同比增22.4%。东哥这补贴换流量的打法还是有用的。能做到20%的增长,看来兄弟们是把东哥的话听进去了。②中国重工:已于8月14日提交A股股票主动终止上市申请,中字头的重组在2015年南北车合并的时候比较牛气。现在整体都太名牌了,找不到好的切入点。③机构:2025年Q2全球客户端CPU出货量同比增长13%,CPU这条线路可以盯一盯了逻辑还算比较硬。
台积电创始人张仲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说过: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以及台湾控制

台积电创始人张仲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说过: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以及台湾控制

台积电创始人张仲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说过: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以及台湾控制了半导体所有的瓶颈,如果我们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张忠谋2023年8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直言半导体供应链被美国和盟友牢牢把控。实际上张忠谋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在半导体设计工具和核心专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全球Top5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厂商中,美国企业占据三席,其开发的设计工具覆盖90%以上的高端芯片设计需求。荷兰的ASML更是凭借极紫外光刻机(EUV)技术,垄断了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设备市场,一台EUV光刻机售价超过1.5亿美元,且生产周期长达21个月。而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则包揽全球70%的DRAM内存市场,其技术迭代速度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2年。而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承担着苹果、英伟达等巨头70%以上的先进制程订单,3纳米芯片良率已突破90%。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技术网络。美国通过“瓦森纳协定”协调盟友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荷兰ASML在美方压力下多次推迟向中国交付EUV光刻机,日本则在2022年限制6类半导体材料对华出口。这种“技术联盟”的威力在2023年显现:中国某晶圆厂因日本光刻胶断供,导致12英寸产线产能利用率下降30%,最终不得不以高于市场价40%的价格从第三方渠道采购。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并未坐以待毙。在设备领域,北方华创的14纳米刻蚀机已通过中芯国际验证,其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65%。材料方面,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完成中试,上海新阳的KrF光刻胶进入客户测试阶段,尽管目前国产光刻胶市场份额不足5%,但研发投入年均增长40%。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构建“非美供应链”。中芯国际2023年宣布,其28纳米成熟制程产线已实现90%设备国产化,包括中微公司的刻蚀机、盛美上海的清洗设备。长江存储通过自主研发,将192层3DNAND闪存的良率提升至95%,接近三星同期水平。这种“国产替代”的加速度让美国倍感压力,2024年美国商务部将136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试图进一步封锁技术路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当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遏制中国时,中国正以“新型举国体制”破局:大基金二期注资2000亿元支持设备研发,长三角半导体产业联盟整合300余家企业资源,清华大学设立集成电路学院每年输送千名专业人才。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任何打压都将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催化剂”。或许正如ASML实验室里那台重达180吨的EUV光刻机所揭示的——半导体产业的未来,终究属于那些敢于突破技术壁垒、重塑供应链格局的国家。
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说: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长期补助

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说: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长期补助

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说: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长期补助,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做。几十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了多轮大洗牌。美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日本的猛烈挑战,日本政府通过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迅速占领了存储芯片和关键材料市场,令美国本土企业陷入困境。为遏制日本,美国不得不依靠贸易协议和汇率政策施压,使得日本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然而,美国自身却未能守住制造环节,逐渐将先进制造和设备外包给了海外企业,像荷兰ASML和台积电这样依靠技术授权和合作崛起,导致美国制造业份额从37%降至仅11%。而中国芯片产业的起点更为艰难。上世纪70年代末,工业基础薄弱,国家资源主要用于解决基本民生与工业建设,半导体设备项目的投入周期长、风险大,很难得到持续资金支持。正如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所言,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政府长期补助,企业难以持久投入。尽管早期中国研发了部分半导体设备,并有一定出口,但面对改革开放后涌入的海外产品,本土产业遭受沉重冲击。“买现成”成为主流选择,导致国产设备和制造环节长期依赖进口。21世纪初,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支持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的崛起。中芯国际、龙芯、紫光展锐等相继成立,但随后一系列事件阻碍了产业发展。中芯国际因专利诉讼赔偿巨款、创始人离职,龙芯坚守自主但短期内难以竞争,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更是让资金和信心双重受挫。这些因素延缓了中国在制造设备领域的突破。目前,美国也面临制造能力不足的困境。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和关税措施,美国试图吸引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回流建厂,但高昂成本与复杂的人才短缺问题仍未解决。反观中国,近年来逐步调整战略,集中力量攻克制造和设备短板。国产光刻机的分辨率和套刻精度持续提升,已能满足成熟制程需求。长江存储等企业积极布局国产设备生产线,推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纵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技术落后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产业组织方式与资金投入的长期布局问题。国际经验表明,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与产业链完整性是赢得竞争的关键。中国芯片产业经过多轮波折,逐渐建立起以设备制造为核心的体系,未来只要坚持政策支持与稳定投入,关键技术差距将有望逐步缩小。
越南访问韩国,另有所图:1、韩国向越南援助高铁技术;2、韩国向越南基建援助;

越南访问韩国,另有所图:1、韩国向越南援助高铁技术;2、韩国向越南基建援助;

越南访问韩国,另有所图:1、韩国向越南援助高铁技术;2、韩国向越南基建援助;3、韩国向越南转让半导体技术;4、韩国向越南加大投资!越南现在是满世界的要技术要高铁,之前越南到咱们国家来访问,也是要各种技术高铁,但是一无所获。所以现在越南不死心,又跑到韩国求帮助。但是韩国也不是那么好说话,毕竟技术无价,韩国半导体的崛起,也是日本半导体的衰落,韩国半导体崛起,也是全部听美国的话,要不然韩国早就被美国收拾惨了。半导体技术想要转移越南,那是绝不可能,但是在越南加大投资,生产建设更多工厂是可以的,毕竟在越南建工厂,也只是生产车间放在越南,并不影响韩国的主导地位,技术方面越南得不到,光有工厂也没用,顶多是挣个苦力钱。越南对此也是很不甘心,也想像韩国一样走技术路线,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有技术,也不可以轻易外传,所以越南提出的条件,都很符合越南实际,但是韩国应该不会搭理,因为这涉及到韩国的生死存亡问题,那么厉害的技术,怎么可能随便转移。

价值投资日志半导体深度跟踪:国内设备/算力/代工等板块业绩增长向好,关

价值投资日志半导体深度跟踪:国内设备/算力/代工等板块业绩增长向好,关注存储/模拟等复苏态势算力板块及上游环节,①受益于部分海外云厂商上修资本支出,侧面反映算力景气度持续,国内海光等亦持续释放业绩;②台积电表示可见大量AI数据中心建设计划,并上修2025年收入增速指引;SMIC/华虹/UMC等成熟制程产线稼动率亦持续环比复苏,并表示手机快充/PMIC等需求向好,同时华虹25Q3收入指引超预期;③海外设备公司整体业绩符合预期,国内设备公司平均增速预期高于海外,整体签单趋势向好。设计环节,①海外存储原厂仍受益于HBM等高端存储器需求,国内存储模组公司25Q2走出业绩谷底,25H2盈利能力预计边际改善,利基存储芯片公司将受益于出货量改善、DDR4涨价等;②海外TI/MPS分别预计25Q3营收环比+4%/+8%,TI表示25Q2大部分终端市场呈现复苏,国内模拟芯片公司预计25Q2整体营收和盈利水平环比持续改善,同时建议关注整体板块潜在涨价和国产替代趋势;③其他如SoC板块业绩增速依然较快,未来6个月-1年后可能迎来AI端侧爆发增长;MCU、功率等板块库存调整基本完成,处于底部反弹趋势。建议关注自主可控加速叠加业绩向好的设备/算力/代工/等板块、景气周期边际复苏的存储/模拟等板块,同时建议关注各科创指数和半导体指数核心成分股。
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

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

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日本是有名的,产业升级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低欲望的社会。日本二战后靠着美国人给的“狗粮”和自己那股子拼劲儿,确实风光过几十年。可那都是老黄历了,如今的日本,就像一头被按住了命脉的困兽,怎么挣扎都使不上劲,而让它“风水不顺”的,正是中国的产业崛起。毕竟全球市场就这么大,你进我就退,中国在那些日本曾经垄断的领域里步步紧逼,日本想不慌都难。就拿半导体来说,这行当曾经是日本的骄傲。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东芝、NEC、富士通这些名字,在行业里就是“技术硬通货”的代名词。可现在呢?中国企业在半导体材料、设备和封装测试等环节不断突破,直接挤压了日本企业的生存空间。瑞萨电子原本计划扩建的碳化硅功率半导体项目,说停就停了;三菱电机的新工厂扩建计划,一推再推;罗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直接砍了一半。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给半导体企业的补贴,现在都得几家企业抱团才能申请下来,单家企业根本扛不住研发的烧钱速度。汽车产业更是日本的“经济命门”,占了日本制造业产值的近五分之一,多少家庭的收入都靠这行当吃饭。以前丰田、本田、日产靠着燃油车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中国街头跑的大半都是日系车。可新能源时代一来,风向彻底变了。中国车企押对了电动车赛道,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使劲往海外冲。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暴涨77.6%,直接把日本从全球第一的位置拉了下来。日本车企偏偏在这时候押宝氢能源,结果2023年全年氢能源车在全球才卖了1万辆,连中国电动车一个月的零头都赶不上。丰田章男自己都公开承认,在电动车转型上,他们确实慢了半拍,市场份额被中国车企抢去不少。东南亚市场曾经是日本汽车的“后花园”,几十年下来,日系车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65%以上。可这两年,中国汽车带着性价比和智能化的优势杀了过去,比亚迪在泰国建厂,长城汽车在印尼投产,东南亚消费者一对比,发现中国车配置更高、价格更实惠,日系车的份额自然就保不住了。2023年数据显示,日本车企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已经从68.2%跌到了63.9%,虽然跌幅不算特别大,但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日本自身的问题也在加剧这种困境。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29%,劳动力市场青黄不接。年轻人又普遍低欲望,不想买房、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消费市场提不起劲。企业想搞产业升级,却发现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进工厂钻研技术,技术传承都成了难题。日本政府不是没想过办法,搞“安倍经济学”放水,搞“新资本主义”刺激,可雷声大雨点小,经济增速常年在1%左右徘徊,根本拉不起来。中国企业的崛起,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和市场响应速度。消费者需要更便宜的电动车,中国车企就把成本压下来;产业需要更先进的半导体材料,中国企业就埋头研发。这不是谁故意要掐谁的脖子,而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日本企业要是还抱着过去的优势不放,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速度,那被超越是迟早的事。毕竟全球市场就这么残酷,你不进步,别人就会把你甩在身后。日本当年能靠着拼劲崛起,现在要是还想重新站稳脚跟,恐怕得先把产业转型的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光靠怀念过去的辉煌可没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李在明在中美之间,选择24-26日首访美国,李在明双手奉上韩国的半导体、造船

李在明在中美之间,选择24-26日首访美国,李在明双手奉上韩国的半导体、造船

李在明在中美之间,选择24-26日首访美国,李在明双手奉上韩国的半导体、造船以及大量购买美国能源和产品后,终于得到了特朗普的邀请,赴美会谈。韩国总统府向外表示,此行是为了深化韩美同盟关系,在此前已经谈成的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对朝鲜半岛和平,以及双方在半导体和造船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李在明最近的行为,已经导致在韩国国内支持率下跌到最低值,也反应出不论韩国换哪个人当总统,也摆脱不了向美国讨好的事实,
芯片半导体人气股芯片半导体人气股(产业逻辑,辨真伪):1、新莱应材:高纯不锈钢部

芯片半导体人气股芯片半导体人气股(产业逻辑,辨真伪):1、新莱应材:高纯不锈钢部

芯片半导体人气股芯片半导体人气股(产业逻辑,辨真伪):1、新莱应材:高纯不锈钢部件龙头,供货半导体高纯工艺设备。受益芯片产线扩产,高纯业务占比提升,国产替代逻辑硬,业绩有弹性。2、强力新材:光刻胶及配套材料龙头,光刻胶是芯片制造核心环节,国产替代迫切。研发投入持续,下游晶圆厂验证推进,长期受益行业景气。3、凯美特气:半导体特种气体核心供应商,供货中芯国际、台积电。特种气体自主可控关键,产能扩张+客户绑定,业绩增长明确。4、上海合晶:半导体硅片制造商,12英寸硅片逐步放量,受益芯片制造产能提升。国产硅片替代空间大,行业景气度支撑,技术壁垒逐步建立。5、寒武纪:AI芯片绝对龙头,覆盖云端、边缘端算力芯片,受益AI算力需求爆发。技术壁垒高,虽业绩亏损但赛道核心,长期看产业趋势。
【主力砸盘时为啥不怕你抢筹?吃透这15个套路,别再被洗出局】炒了12年股,直到

【主力砸盘时为啥不怕你抢筹?吃透这15个套路,别再被洗出局】炒了12年股,直到

【主力砸盘时为啥不怕你抢筹?吃透这15个套路,别再被洗出局】炒了12年股,直到去年在一只军工股上栽了大跟头,才彻底看懂主力砸盘的猫腻。当时股价从28块跌到19块,我扛不住割肉离场,结果3个月后它涨到45块。后来翻K线复盘才发现,那些让你心慌的砸盘,全是冲着“逼你交筹码”来的——一、主力敢砸盘的5个底气,散户根本扛不住1.算准你“怕深套”的命门主力砸盘前早摸透散户持仓:要么是追高进来的(成本在高位),要么是小赚想跑的(怕利润回吐)。就像去年那只票,砸到20块时,80%散户成本都在25块以上,再往下砸3块,多数人会觉得“再不跑就套死”,乖乖割肉。2.手里筹码比你多,砸得起也接得住你以为主力砸盘是“扔筹码”?其实是“高抛低吸做T”。比如某只票流通盘10亿股,主力手里攥着3亿股,砸盘时先抛5000万股把股价砸下去5个点,散户慌了跟着抛,他再用剩下的资金偷偷接回来2000万股,筹码没少,成本还降了。3.用“假利空”配合砸盘,真假难辨去年有只新能源票,突然爆出“高管减持”的消息,股价当天暴跌7个点。后来才知道,那是主力联合股东放的烟幕弹——减持量只有50万股,根本影响不了基本面,但散户一看“利空”就慌,全成了接盘侠。4.砸盘节奏掐准“市场情绪冰点”主力从不单独砸盘,总选大盘跌的时候动手。比如今年3月沪指跌穿3000点,某半导体票跟着砸了3个跌停,当时整个板块都在跌,散户会觉得“是大环境不好,这票没救了”,根本想不到是主力在借机洗盘。5.知道你“抄底抄在半山腰”的毛病散户总觉得“跌多了就该涨”,主力就利用这点设陷阱。比如某票从10块砸到8块,你觉得“跌了20%可以抄底”,他继续砸到7块,你补仓;再砸到6块,你弹尽粮绝,最后只能割肉——他要的就是你这波“越抄越套”的绝望。二、识别“真砸盘”还是“假洗盘”的6个信号,别再被骗1.看成交量:洗盘时越砸越缩量主力洗盘是为了震出浮筹,不是真出货,所以砸盘时成交量会越来越小(比如从5亿砸到2亿),说明散户不敢接,他也没真扔多少筹码。如果砸盘时成交量暴增(比如突然放大3倍),那可能是真出货,赶紧跑。2.看筹码峰:底部筹码没动就是洗盘打开筹码分布图,要是砸盘后“底部密集峰”没散(比如10-12块的筹码还在),说明主力没跑,砸盘只是吓唬人。去年那只军工股砸到19块时,18-20块的筹码峰纹丝不动,我当时没看懂,活该被洗。3.分时图“急跌缓涨”多是洗盘主力砸盘时,经常是10分钟内暴跌5个点(吓你),然后用2小时慢慢涨回来3个点(让你觉得“还能涨”,但又不敢接)。这种“急跌缓涨”的分时图,大概率是在试盘+洗盘。4.破位后不“放量阴跌”更安全很多散户怕“跌破支撑位”,比如某票一直沿20日线涨,突然砸穿20日线。但如果破位后没出现“连续放量阴跌”(每天跌2%,成交量放大),反而是缩量横盘,大概率是假破位,主力在等你割肉。5.股东户数“越砸越少”要留心查财报里的“股东户数”,如果股价砸了30%,股东户数却从10万降到8万,说明散户被洗出去了,筹码在集中,主力可能在偷偷接。反之,股东户数暴增,就是真出货。6.板块没跌,个股独跌多是套路如果同板块其他票都在涨,就你手里的票猛砸,而且没利空,十有八九是主力单独洗盘。比如今年5月的AI板块,多数票在涨,某只票却连跌4天,后来才知道是主力在清理浮筹,接着就涨停了。三、散户最容易踩的4个坑,别再重复犯错1.别用“成本价”决定卖不卖很多人割肉是因为“跌了10%,心疼本金”,但主力不管你的成本,只看筹码是否集中。正确的做法是:设好“止损线”(比如跌破20日线或跌15%),到了就走,别跟自己较劲。2.别信“越跌越补仓”的傻话主力就怕你“不补仓”,你越补,他越敢砸(反正有你接盘)。补仓只能在“确认止跌”后(比如缩量+出现阳线),没信号前盲目补仓,只会越套越深。3.别盯着“短期涨跌”乱操作去年那只票,我每天盯盘8小时,看它砸盘就心慌。后来才明白,主力洗盘少则1周,多则3个月,频繁操作只会被来回割。不如设好预警,不跌破关键位就装死。4.别忽略“主力的资金成本”主力的钱也有成本(比如融资利息、时间成本),他砸盘不可能无限期。一般洗盘时间不会超过“建仓时间的1/3”,比如建仓用了3个月,洗盘大概率不超过1个月,熬过去就可能迎来主升浪。最后说句大实话:主力砸盘的所有套路,本质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怕亏、急着赚、忍不住盯盘。你越慌,他越得意;你能稳住,他反而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