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应对之法。我帮助很多企业用这一招,特别管用,很简单很有效。独角兽之死,很
快与慢,应对之法。我帮助很多企业用这一招,特别管用,很简单很有效。独角兽之死,很多互联网商业模式为什么不成立,就是跑的速度太快了,脱离了商业常识。绿皮火车跑80公里不会翻车,你让绿皮火车跑300公里肯定翻车。产品和模式不太差,如果他死了,一定是跑太快了,没有别的原因,超过他的驾驭能力了,违反了商业常识。你告诉我怎么决定快与慢?现在大部分思路是,基于去年增长多少倍,今年调预期就可以了。第一取决于行业,快的行业不能慢,这个行业,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特别快,你慢就死了。这是企业基配的速度,快的行业不能慢,拼多多不能慢,它是流量的问题,快的行业要快,慢的行业要慢。第二个要看自己是否具备快的能力,团队、资金是否具备实力。很多企业不评估,所以容易翻车。因为你容错率低,不会每一步都在你计划范围内的。第三个看对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把对手放在优先级的位置,尤其是我们中国创业者太爱学习了,觉得谁都是你的对手,没必要。我们叫马拉松策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叫遥遥领先,打着望远镜看不到后面的公司,就不用考虑对手情况,你就认为哪个重要做哪个。亚马逊从来不看对手,物流、供应链、信息化都很重要,一个一个做完了就是遥遥领先的。第二种情况是相对领先。领先一点点,但是有潜在威胁的第二梯队,这个时候要适当加节奏拖垮对手。这在互联网很常见,就是投流,把获客成本拉高就领先。我原来参与的公司,用这一招那一年把广告费加了10倍,把对手拖垮了。放弃利润,让对手难过一点,因为上市公司还是苛求利润。第三种情况是相对落后。你要跟随领先者,不要带节奏。把自己的短板补好,慢慢补,等待机会超越。第四种情况是远远落后,看不到第一第二名,就不要看了,就做自己业务为主。第四个是看政策。有些有政策风险的,你要慢一点,像金融行业,蚂蚁金服跑太快了,腾讯财付通跑的慢。你要区分你所在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还是低风险行业。这是很重要的维度,制定你的节奏快和慢,是高调还是低调。我讲过一个案例,大家知道社区团购赛道里很多公司死了,我问他,今年这个赛道里还有公司活着吗?他说还有,过一个亿就有三家公司。一个是大庆的一家公司,一年做了一个亿;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一年大几个亿还赚钱。六七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聊,它们特别想融资,但聊下来,我发现它们干自己的就可以了,因为团队太弱了,规模太小了,做差异化还有生存下去的机会。所以即便是大家认为在大平台高强度竞争的,寸草不生的行业,也有活下来的企业。不是说不可能跟大公司竞争就放弃,如果很早采取措施,至少活下来是没问题的。做几十个亿,赚钱也是没问题的。如果你非要跟大公司去拼,最后就烧没了,创始人还要连带负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马拉松参赛者,最重要的不是第一个冲过终点,而是最终能够冲过终点就可以了。不要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