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31569

标签: 防空导弹

乌克兰宣布了! 9月11日,乌克兰防长什梅加尔突然宣布说,英国将要帮助乌克兰

乌克兰宣布了! 9月11日,乌克兰防长什梅加尔突然宣布说,英国将要帮助乌克兰

乌克兰宣布了!9月11日,乌克兰防长什梅加尔突然宣布说,英国将要帮助乌克兰生产1000架拦截型的无人机,专门用来对付俄军无人机。当下,俄军在对乌作战中大量使用伊朗制造的自杀式无人机,这类无人机成本低廉,续航能力却很强,频繁对乌克兰的防空装备发起消耗战,据乌克兰空军统计,2024年下半年,俄军每日投放的无人机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近一半。然而,乌克兰传统的防空手段面临巨大困境,防空导弹价格高昂,一枚就要几十万美元,若持续用其拦截低成本的俄军无人机,无异于“用金子弹打蚊子”,这种消耗战让乌克兰难以承受,因此,英国帮助生产的拦截无人机,对乌克兰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英国与乌克兰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3月,英国就表示要向乌克兰提供1万架各类无人机,到2025年,更是将目标提升至10万架,并专门拨款3.5亿英镑作为专项资金。此次合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双方将共同建厂生产,乌克兰无人机龙头企业Ukrspecsystems宣布,将在英国米登霍尔投资2亿英镑建设工厂,预计2026年初开工,这意味着英国不仅提供成品,还将传授技术,帮助乌克兰构建自身的生产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虽然这批拦截无人机的具体技术尚未完全公开,但根据战场需求可以推测其优势,此前英国曾向乌克兰提供具备抗电子干扰能力的无人机,此次新机型大概率会进一步升级。它可能配备了能识别多种信号的AI系统,即便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也能准确区分俄军无人机和民用飞机,误判概率极低。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无人机成本低廉,英国国防大臣希利透露,其价格仅为传统防空导弹的千分之一,若几十上百架同时出动,就能形成一片防护区,有效拦截敌方无人机。英国还牵头组建了“无人机联盟”,荷兰、瑞典等国家纷纷加入,该联盟设立了共同基金,计划向乌克兰提供100万架FPV无人机。这种多国合作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可以分摊成本,减轻单个国家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加速技术更新,乌克兰战场上的无人机使用情况可快速反馈给英国研发团队,经过改进后再投入前线,形成“实战-改进-再用”的高效循环。俄罗斯对英乌的无人机合作早有不满,并明确表示将把生产无人机的工厂列为合法打击目标,为应对这一威胁,英乌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Ukrspecsystems在英国萨福克郡建立了测试基地,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英国本土,这样既能避开乌克兰战场的危险,又能充分利用英国成熟的航空产业链,确保合作的长期稳定进行。从作战角度看,1000架拦截无人机可初步构建起防御网络,根据乌克兰作战手册,20架拦截无人机搭配1套雷达,就能守护50平方公里的区域,为电厂、水厂等重要设施提供保护。与此同时,乌克兰自身也在积极建设无人机产业链,其研发的E-300无人机续航里程可达3150公里,显示出乌克兰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未来,乌克兰有望实现更多装备的自主生产。如今,无人机攻防战正在重塑战争规则,过去,军事强弱往往取决于导弹数量和飞机先进程度,而现在,一架成本不到一万美元的拦截无人机就能有效拦截敌方无人机。英乌此次合作不仅是简单的军事援助,更是在共同探索未来战争的模式,其结果不仅会影响俄乌冲突的走向,还将对全球防务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从经济角度看,无人机改变了战争成本结构,英国投入3.5亿英镑,若购买传统导弹,只能采购一百多枚,且消耗迅速,而用于无人机生产,可制造10万架,能持续投入战场。这种“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使中小国家也能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削弱了“大国靠装备代差压制”的传统优势。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伦理挑战,由于无人机依赖人工智能识别目标,机器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平民安全,一旦误判,比如拦截民用飞机或误炸居民区,责任归属将难以界定。同时,无人机制造门槛的降低可能导致武装冲突更易爆发,尽管英国等国试图通过联盟制定规则,但目前全球仍缺乏统一的监管框架,各国标准不一,这种局面可能引发“各自为政、互相升级”的恶性循环。地缘政治博弈也可能因无人机合作而加剧,俄罗斯威胁打击英国本土工厂,若付诸行动,将使英国更深度卷入冲突,英国将生产基地设在本国,实际上是将自身安全与乌克兰战场紧密绑定,一旦战争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无人机确实为战场带来了变革,但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避免战争失控、防止技术成为“麻烦”,是所有相关国家必须深思的问题。毕竟,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和平,若技术进步反而使冲突更难平息,那就背离了初衷,各国应共同努力,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无人机技术服务于和平与安全。
相信被炸懵了的卡塔尔王室,此刻脑海里一定过电影一样回想起中国九三大阅兵上驶过的防

相信被炸懵了的卡塔尔王室,此刻脑海里一定过电影一样回想起中国九三大阅兵上驶过的防

相信被炸懵了的卡塔尔王室,此刻脑海里一定过电影一样回想起中国九三大阅兵上驶过的防空导弹方阵。不仅卡塔尔,中东所有“头顶一块布,世界我最富”的王爷们,可能都会在这次空袭过后,揣着支票本往东方赶了。以色列确实很“配合”,咱们这边大阅兵刚一完事,就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卡塔尔昂贵的美制防空系统和上百架欧洲和美国的先进战机如同摆设。9月9日,以色列出动了10多架飞机猛烈空袭多哈的哈M斯办事处,炸死多人,卡塔尔空军100多架F–15QA、阵风、台风、幻影2000。还有爱国者3防空系统根本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目前不清楚卡塔尔的爱国者3导弹防空系统是被美国远超锁定了呢?还是压根就发现不了以色列的战机,无论什么原因,事实上它就是废铁一坨。中国的防空系统已经在印巴空战中得到验证,性能显著强于俄罗斯的S-400,而且具备强大的反隐身能力。除了中国,没有任何国家的军事装备能够在攻防两端都对美国和以色列空军的装备形成压制。以色列这一炸,不知道能不能给中国军工带来大笔订单。九三大阅兵卡塔尔卡塔尔防空系统卡塔尔爆炸
乌克兰防空导弹将迅速耗竭。《金融时报》称,由于美国交付防空导弹延迟,乌克兰主要依

乌克兰防空导弹将迅速耗竭。《金融时报》称,由于美国交付防空导弹延迟,乌克兰主要依

乌克兰防空导弹将迅速耗竭。《金融时报》称,由于美国交付防空导弹延迟,乌克兰主要依靠自产和欧洲交换支付,面对俄罗斯高频率的打击,导弹和无人机联合攻击,那些机枪高射炮实在没办法,只能用导弹。不拦截就被炸的一塌糊涂。...
卡塔尔用的是美国防空系统,以色列来了15架战机,发射了10枚导弹,防空系统咋就没

卡塔尔用的是美国防空系统,以色列来了15架战机,发射了10枚导弹,防空系统咋就没

卡塔尔用的是美国防空系统,以色列来了15架战机,发射了10枚导弹,防空系统咋就没有一点反应呢!卡塔尔在军事上依赖美国,白宫说以色列发动袭击完全不知情,是在发动袭击前一刻才收到消息并第一时间通知了卡塔尔,这是以色列的...
貌似横空出世的红旗-20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关注度似乎不够。在9月3日央视的实况直播

貌似横空出世的红旗-20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关注度似乎不够。在9月3日央视的实况直播

貌似横空出世的红旗-20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关注度似乎不够。在9月3日央视的实况直播中,这种导弹在镜头中一晃而过,甚至难以找到导弹发射车的全景。事后的议论也少,更多的关注给了红旗-19、红旗-29等重量级家伙。红旗-20是何定位?这个问题值得玩味。从其在防空反导方队所处的位置及车体和导弹的尺寸来看,这种导弹的定位似乎与红旗-22、红旗-22A中远程防空导弹有某种传承性,技术上上则与红旗-9C“细杆弹”有某种关联性。首先,有了红旗-9系列,就可以排除红旗-20替代其远端、全空域定位的必要性。其次,有了先进的红旗-11+“万发炮”弹炮结合系统,就不必考虑在低空、末端上叠床架屋。那么剩下的就是红旗-22系列所占据的中程、中低空为主的定位了。红旗-22系列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属于倾斜方式发射,不能垂直发射。虽然空军所属的防空导弹部队主要任务是要地防空,敌来袭方向有一定的方向性,倾斜发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倾斜发射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要比垂直发射便宜一些。但是,随着现代空袭兵器的发展,这种方向性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代战场的实际情况了。换句话说,垂直发射不但是野战防空所需,也是要地防空不可或缺。于是,红旗-22的后继者就不能为了节省经费而不采用垂直发射了。一家之言,纯属猜测,欢迎拍砖!图片我本人现场自拍。
中国最强大的进攻性战略洲际导弹——东风-61洲际导弹!中国最强大的防空导弹——

中国最强大的进攻性战略洲际导弹——东风-61洲际导弹!中国最强大的防空导弹——

中国最强大的进攻性战略洲际导弹——东风-61洲际导弹!中国最强大的防空导弹——红旗-29防空导弹!我想知道,这两个最强大的矛与盾正面硬刚,谁更胜一筹???
四代“红旗-16”防空导弹的演化,到红旗-16D已经完全是“光杆弹”了。早期的红

四代“红旗-16”防空导弹的演化,到红旗-16D已经完全是“光杆弹”了。早期的红

四代“红旗-16”防空导弹的演化,到红旗-16D已经完全是“光杆弹”了。早期的红旗-16A的射程为40公里,半主动雷达制导,解决了海军自主区域防空能力,也成为054A护卫舰的主力防空导弹。从B型开始,射程和制导形式全部改进。红旗-16B改用双模导引,射程增加至70公里。而到了16C,制导模式主动/半主动复合导引头采用了X波段半主动+Ka波段主动双波段共口径复合雷达制导体制,射程再一次进行提升至70-100公里。至于这个光杆D型,就是无弹翼(只余尾翼)的弹身,储存更为紧凑。之前珠海航展出现过一种红旗-16EF,杀伤远界提高到160公里,采用捷联自主初制导+修正指令中制导+间断照射半主动/主动双模击达寻的末端制导,最大机动可过载35G。不清楚16D和这个出口的16EF是否是同一种弹,但是这些年16的不断改进的跨度确实很大,就只说射程方面就由16A的40公里提升到EF的160公里,整整4倍。
越南自行改进的老“石勒喀河”高炮系统加装了4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型号命名为ЗСУ-

越南自行改进的老“石勒喀河”高炮系统加装了4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型号命名为ЗСУ-

越南自行改进的老“石勒喀河”高炮系统加装了4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型号命名为ЗСУ-23-4-HL01越南版的升级方案与波兰的ЗСУ-23-4MP(图4)方式差不多,使用数字化火控系统+光电跟踪系统取代原来的1РЛ33М3雷达,增加4枚便携式防空导弹。改进后的ЗСУ-23-4-HL01“石勒喀河”高炮系统,目标探测距离为20公里,目标跟踪距离为18公里,射程火炮2500米,导弹5500米。越军的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主要用于重要目标的保卫,比如越南防空军的第64防空导弹团也是越南北部唯一装备的S-300PMU1防空系统的部队,团内除了辖有S-300PMU1营之外,还有个装备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的营和装备9K35箭-10M自行近程防空导弹营,两者为S-300PMU1防空系统的阵地和机动提供掩护。
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研制奉献终身的他,走了

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研制奉献终身的他,走了

60多年来,于本水一直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殚精竭虑、奉献终身。2025年8月27日11时08分,我国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导弹、拦截掠海目标导弹及陆军野战防空导弹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
巨星陨落!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离世,我国防空导弹领域痛失一位巨擘。昨日中午1

巨星陨落!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离世,我国防空导弹领域痛失一位巨擘。昨日中午1

巨星陨落!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离世,我国防空导弹领域痛失一位巨擘。昨日中午11时08分,我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离世,享年91岁。于本水是1934年出生,老家在吉林省,1953年,于本水入到后第二年,就去了北京俄语学院学俄语,这也为后来出国读书打下了语言基础。1955年9月,他去往了苏联的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的是飞行器设计,这个学校在当时也是航空航天领域中的顶尖学校,在1960年,他学成回国后,就被分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从这时候开始,他就一头扎进了中国防空导弹事业的初创工作里,从中国第一代到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究,他都拼了很多心血。最早研究防空导弹的时候,咱们是照着别人的导弹防制,他带着团队冲破种种难题,在1965年吧“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仿制成功率,这一下,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低空导弹。后来他还负责了“红旗三号”导弹的整体设计方案,给中国防空导弹事业打下了很结实的基础。之前我国防空作战时,一直有个大难题,敌人的飞机老来侦察,还会躲导弹,于本水就当课题负责人,带着研究小组白天黑夜地攻关,研究出了“近快战法”,成功的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1963年时,低空导弹二营就用了这个战法,算是第一次打下了一架敌人的U-2飞机,后来这个战法就在防空导弹部队广泛推广,敌人的飞机也不敢随意来中国捣乱了,祖国的领空也被保护的更牢。随着防空需求的变化,于本水接下了新一代代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当时的他都快60岁了,还先后当了舰空导弹系统的副总师、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总设计师。他带头造出了中国的第一个第三代舰空导弹,这可是咱们国家第一次能拦住贴着海面飞的导弹。还做作为总设计师,把中国第一型能防敌人精确制导武器的野战防空导弹搞了出来,这些都让中国整体的防空和反导能力都提了上去。他为中国第一代到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究,付出了特别多的心血,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的纪律,工作上的事情,连身边的家人都不跟他们提。妻子朱小泉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他们在学校的共青团组织相识,曾共同前往苏联留学,于本水提及爱人总是觉得特别感谢。他认为养育三个儿女的重担全都压在妻子头上,于本水笑着说:“军功章应该给他一半”,他们夫妻俩被大家称为航天夫妇楷模。1999年,于本水和夫人朱小泉曾去到大营城子存,为自己的母校大营城子小学,捐款了两万元,还为100多名师生换了新座椅。而且于本水为人低调又谦虚,之前陆地上、海上用的两型导弹研究成功了,别人问他秘诀,他总说是“因为有一支好团队”。说起每一次重要的技术突破,他也总把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排在“成果完成人”名单的前面,还说自己“顶多就是个带头的、领着大家干的人”。不仅如此,于本水做事还很细心,在研究防空导弹的时候,于本水为了攻克导弹的重要技术难题,小到导弹上零件的生产质量把控,大到整个导弹的实验,他都一点不马虎,全程跟着参与。另外,于本水还很愿意帮助年轻人成长,他在北航、哈工大这些学校当兼职教授,带博士生,30多年,他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了总设计师、学术带头人这样重要的角色。就算后来不继续在一线领导工作,他也丝毫没闲着2004年他70岁生日那天,还在实验基地帮年轻科学家解决问题。从1960年归国投身防空导弹,直到去世之前都还在心系航天,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个领域,这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专注,让人佩服。正是因为他足够专注,才能在不同阶段都做出突破,为祖国建设更好的未来!